榧螺

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医药智慧,是中医药学的瑰宝之一。本文将介绍“榧螺”的别名、性状特征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,探索中医药学的深厚底蕴,让大家领略中药材的神奇魅力。

名称

榧螺

类别

药材

别名

榧螺

出处
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
来源

《中华本草》

性状

性状鉴别(1)伶鼬榧螺壳,贝壳呈筒状,高3.2-3.5cm,宽约为高的1/2。外表面淡黄色,体螺层表面有黄褐色锯齿状的花纹;内表面紫褐色。螺层约7层,缝合线呈沟状。螺旋部低而短,壳顶稍尖,很少破损,各螺层逐渐增长,至体螺层由骤然胀大,其高度约为壳塔高度的20倍。壳面滑如瓷,生长线密。体螺层前度有一带状横肋。壳口窄长,前端较宽。质厚,坚实。气微,味咸。

(2)红口榧螺壳,贝壳较上种大,高约7.2cm,宽约3cm。表面多呈淡黄色,有时微呈淡蓝绿色。体螺层通常具有3条粟褐色横带及锯齿状或波纹状的花纹;极少数壳表面黑褐色,无花纹。螺层约8层,体螺层长大,其高度约为壳塔高的18倍,壳口狭长,前端较宽,边缘完整,色淡,内面橘红色。

图片

中药材榧螺图片

药性

味道

功效

润肺、平肝潜阳

用法

内服:煎汤,15-50g。

看完本文的介绍,相信大家对中药材“榧螺”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,本文数据摘录自《中华本草》相关书籍,如有记录不全、错误或其他观点,欢迎大家留言反馈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9 分享
yaocai的头像-青囊智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