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。本文将介绍“鹿胎”的别名、性状特征、炮制方法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,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神奇之处。
名称
鹿胎
类别
食材
别名
鹿胎
出处
《本草新编》 出自《本草新编》。《本经逢原》:鹿胎,其嘴、尾、蹄合与生鹿无异者为真,其色淡形瘦者为鹿胎,若色深形肥者为麋胎。又獐胎与鹿胎相类,但色皎白,且其下唇不着鹿之长于上唇也,其他类兽之胎,与鹿胎总不相似也。
来源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
性状
干燥的鹿胎,大小不一,全体弯曲,头大,嘴尖,下唇较长,四肢细长,有2蹄,尾短,脊背皮毛有小白色点,鲜时色淡,干燥后呈棕红色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气微腥。以幼小、无毛、胎胞完整、无臭味者为佳。
四川所产的鹿胎,为水鹿、白唇鹿、白鹿的胎兽及胎盘。用木板夹扁后加工干燥,商品呈扁圆形,棕褐色,外面包裹一层胎盘。 性状鉴别(1)梅花鹿胎,鲜胎呈肾状或束状,大小不一。外面毛被粉色或粉红色较厚的胞衣,有韧性,内含胎鹿及羊水。剥去胎衣,妊娠1个月者,四肢呈乳突状,头部能见到眼和嘴的皱形。妊娠4-5个月者,骨骼形成,体表无毛,但已具鹿外形。妊娠6-8个月者或失水鹿胎(包括新生死鹿),头较大呈卵圆形,嘴尖细小,眼眶较大,眼膜皮凹陷,下唇较长,微露1-2对小白牙(羽称“坐骨生牙”),身躯瘦短,四肢细长,蹄淡黄色至淡棕色,脊背皮毛有白色小花斑点。尾短扁圆,干燥后,质坚硬不易折断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(2)马鹿胎,与梅花鹿胎相似,唯体形略大,眼眶较小,颈及四肢更长。
图片

炮制
将鹿胎以酥油炙至黄脆,研成细末。 将鹿胎以酥油炙至黄脆,研成细末。
药性
温、无毒
味道
甘、咸
归经
心、肝、肾
功效
补血、调经、补虚、补火、益精、健脾、益肾壮阳、调经止血、温肾壮阳
应用举例
①治虚损劳瘵:鹿胎(去秽,煮烂),熟地八两(人乳、粉山药各一两,拌蒸九次),菟丝子十两(酒煮),杞子八两(乳浸),制过首乌十两(乳浸,日晒夜露九次),金石斛六两(酒炒),巴戟肉五两(酒炒),黄芪(酥炙)五两,人参四两。黄蒿膏丸。(《沈氏尊生书》鹿胎丸)
②治阴虚崩带,种子:鹿胎、当归、枸杞、熟地、紫河车、阿胶。为丸剂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用法
多配成丸剂或膏剂服用。 内服:入丸散,2~5钱;鲜胎可煮汁熬膏。 内服:入丸、散,6-15g;鲜品可煮汁熬膏。
注意事项
《四川中药志》:"上焦有痰热,胃中有火者忌。" 《四川中药志》:上焦有痰热,胃中有火者忌。
看完本文的介绍,相信大家对中药材“鹿胎”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,本文数据摘录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相关书籍,如有记录不全、错误或其他观点,欢迎大家留言反馈。
2 如有侵权,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。
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,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。
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4.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