獭肝

中医资料合集,免费下载

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瑰宝,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文化内涵备受赞誉。本文将介绍“獭肝”的别名、性状特征、炮制方法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,探索中药材在保健和治疗中的作用。

名称

獭肝

类别

药材

别名

水獭肝、水獭肝、獭肝

出处

《本草经集注》 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。

1. 陶弘景:獭有两种,有BIN獭,形大,头如马,身似蝙蝠,不入药用,此当取常所见者。

2.《纲目》:獭,状似青狐而水,毛色青黑如狗,肤如伏翼,长尾四足,水居食鱼,能知水信为穴,乡人以占潦旱,如鹊巢知风也。今川沔舟,往往驯

来源

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

性状

干燥的肝脏,呈大小不等的团块,常连有心、肺及气管部分,长约13厘米(包括心、肺)。肝脏位于心、肺之下,中间有一条大血管相连,肝脏分为6片,每片长4~6厘米,直径2~4厘米,黑褐色,呈扁圆形,边缘较薄。正面观左右两叶对称,另两叶较小,生于右侧之下方,两侧肝叶的中间为动脉血管,直径约1厘米。右血管后方的上都,有1对橘瓣状的瘤状物,由15~20个小瘤块紧密排列而成,是为本品的特点。肺脏在肝脏的上方,分为6片,左2,右4,灰棕色,中间为较粗的气管,气管的后下方为心脏,呈黑棕色,质硬不易折断,断面呈黑棕色,胶质状。有鱼腥气。以紫红色、整个或片状、无破碎残肉者为佳。 性状鉴别,本品呈大小不一的团块,肝脏分6叶,每叶长4-6cm,直径2-4cm,黑褐色,呈扁圆形,边缘较薄。正面观左右两叶对称,另两叶较小,位于右侧下方。各肝叶间为动脉血管,直径达1cm。在知管后方的上部,有1对橘瓣状的瘤状物,由15-20个小瘤块紧密排列而成。质硬不易折断,断面呈黑棕色,胶质状。有鱼腥气,味微咸。

图片

中药材獭肝图片

炮制

焖软,除去筋膜,切成小块,晾干。 焖软,除去筋膜,切成小块,晾干。

药性

平、毒、寒

味道

甘、咸、苦

归经

肝、肾、肺

功效

止血、杀虫、除热、养阴、益肺、明目、补肝肾

应用举例

①治痨病,使人寒热、淋沥,怳怳默默,不的知其所苦,而无处不恶,累年积月,渐就顿滞,以至于死,死后复传之旁人:獭肝一具,阴干捣末。水服方寸匕,日三,一具未瘥,更作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②治骨蒸气日渐羸:獭肝(炙)十分,人参、沙参、丹参各三分,鬼臼、苦参各二分。上六味,捣筛,蜜和丸如梧子大。一服十丸,饮汁下,日三服,加至十丸。禁生冷猪鱼肉生血等物。(《廷年方》)

③治咳嗽咯血:獭肝、仙鹤草、虫草、白芨、石斛。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④治虚劳咳嗽(肺结核),夜盲,角膜翳:将干燥的獭肝研细末,每次一至二钱,日服二次。或将獭肉焙成炭,研末,每服二钱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
⑤治肝气痛:獭肝、沉香,作散剂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⑥治肠痔大便常有血:烧獭肝服一钱匕。(《肘后方》) (1)治痨病,使人寒热、淋沥,避免避免默默不的知其所苦,而无处不恶,累年积月,渐就顿滞,以至于死,死后复传之旁人:獭肝一具,阴干捣末。水服方寸匕,日三,一具未瘥,更作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(2)治骨蒸气日渐羸:獭肝(灸)十分,人参、沙参、丹参各三分,鬼臼、苦参各二分。上六味,捣筛,蜜和丸如丸,饮汁下,日三服,加至十丸。禁生冷猪鱼肉生血等物。(《延年方》)(3)治咳嗽咯血:獭肝、仙鹤草、虫草、白芨、石斛。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(4)治虚劳咳嗽(肺结核),夜盲,角膜翳:将干燥的獭肝研细末,每次一至二钱,日服二次。或将獭肉焙成炭,研末,每服二钱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(5)治肝气痛:獭肝、沉香。作散剂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。》(6)治肠痔大便常有血:烧獭肝服一匕。(《肘后方》)

用法

内服:煎汤,1~2钱;或入丸、散。 内服:煎汤,3-6g;或入丸、散。

看完本文的介绍,相信大家对中药材“獭肝”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,本文数据摘录自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相关书籍,如有记录不全、错误或其他观点,欢迎大家留言反馈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 分享
yaocai的头像-青囊智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