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医药智慧,是中医药学的瑰宝之一。本文将介绍“土黄连”的别名、性状特征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,探索中医药学的深厚底蕴,让大家领略中药材的神奇魅力。
名称
土黄连
类别
药材
别名
土黄连、藤黄连、黄连藤、伸筋蘑、山大王、大黄藤、黄连藤、伸筋藤、天仙藤、金锁匙、黄藤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 出自《广西中药志》。
来源
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
性状
①干燥根呈圆柱形,弯曲扭转,长15~75厘米,粗0.5~2厘米。外表土棕色,去栓皮后呈棕黄色,皮孔不明显;皮部易剥落。横切面木栓层极薄,暗棕色;韧皮部发达;木质部放射状排列,多空隙,坚硬,韧皮部与木质部均鲜黄色。味极苦,能使唾液成黄色。
②干燥茎呈圆柱形,稍弯曲,粗达3厘米以上。外表土灰色,节微隆起,具多数细纵沟和横裂。横切面木栓层较根部稍厚,约0.7~1毫米,暗棕色;皮层及韧皮部厚约2~9毫米,黄色,有空隙;木质部黄色至棕黄色,中心有小形髓部,辐射线色较暗。气味同根。以条大、色黄、断面有菊花纹,味苦者为佳。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,少数扭曲,偶有分枝,直径0.5-3cm。表面黄棕色,具不规则纵棱,皮孔横向,有支根痕,栓皮易脱落。质硬,断面鲜黄色,有菊花状纹理和裂隙。
气微,味极苦。茎圆柱形,少数弯曲,直径可达3cm或更祖。表面暗灰黄色至灰绿色,节徽隆起,断面鲜黄色,中心有髓。味苦。叶卵形或长圆形,长11-23cm,宽5.5-14cm。暗灰绿色至暗黄棕色,先端具短尖,基部圆钝,全缘,两面无毛,离基3-5脉,叶脉两面突出,下面较明显;叶柄长5-14cm,两端肿胀,近基部盾状着生。革质而脆。气、味微弱。根、茎以条粗、断面色黄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木栓层多已脱落,残留部分为数至 10余列木柱细胞。中柱鞘为石细胞环带。韧皮射线宽阔,呈漏斗状,有石细胞。木质部发达,周围的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。茎横切面:木栓层通常由数条宽窄相间的木栓细胞带组成,皮层狭窄。中柱鞘纤维间有石细胞,并与射线部位的石细胞群相连成波浪形环。维管束双韧型皮层、射线及髓有单个大型石细胞散在,石细胞壁厚,层纹、孔沟明显。根、茎的石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。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边形,垂周壁较平直;气孔不定式。上下表皮细胞均含细小的草酸钙棱晶。叶横切面:上下表皮细胞长方形或方形。外被角质层。栅栏细胞1列。支柱细胞大型,多分枝,壁厚,层纹明显,贯穿于叶肉组织中。
图片

药性
寒、毒、平
味道
苦、甘
归经
心、肝
功效
通便、利小便、利湿、消肿、利尿、解毒、清热、清心火、清热解毒、泻热解毒
应用举例
①治传染性肝炎:黄藤一至二两,酸咪咪(大叶酸浆草)五钱。煮猪骨或鸡肉服,也可蒸甜酒服。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
②治天泡疮:黄藤五钱,山东管五钱。共研末,开茶油调涂患处。(《陆川本草》)
用法
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磨汁或研末调敷。 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
注意事项
《广西中药志》:"体质虚寒者忌用。" 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看完本文的介绍,相信大家对中药材“土黄连”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,本文数据摘录自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相关书籍,如有记录不全、错误或其他观点,欢迎大家留言反馈。
2 如有侵权,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。
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,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。
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4.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